【志愿者说】关泽宇——热爱志愿

关泽宇——热爱志愿

亲爱的听众朋友,你们好,欢迎收听山城志愿者开设的故事栏目志愿者说第139期。他们将在这里给大家分享志愿故事,传递志愿精神。我是今天的讲述者蔡方凌,今天与大家分享的是关泽宇的故事。

关泽宇是一个完美主义者,他乐于分享,也执着坚毅,认为凡事要么不做,要做就要做出个样子,一旦认准了某件事或者一个道理,旁人很难让他改变想法。

说起关泽宇与志愿活动的结缘,他2012年大学毕业,就加入了一家跨国啤酒生产公司,在新疆开始了他的职业生涯, 又偶然发现了自治区图书馆。刚开始只是去借书看书,后来了解到他们那里还在招募图书管理员,于是他做义工一直做到工作调任离开了乌鲁木齐。他回忆道:“现在回过头去看,不得不说那一段义工的经历对我影响颇深。以至于后来,无论我去到哪个城市工作,在业余闲暇时间总会去寻找类似的志愿者活动,在自己能力范围之内,尽可能地去帮助到有需要的人。在从事志愿活动的过程中,可以学以致用,将在学校、书本上学习到的各种知识,翻译成简单实用的行动,回馈给社会,给社会起到积极作用。”

在新疆之后,他在昆明又工作了4年的时间,期间经过培训后,还成为了一家医院导诊台的志愿者,每个周末值班时,望着来来往往那么多焦急的患者及其家属,真的希望自己可以做的更多,然后,那次活动的组织者给他们分享,在医院里,不仅仅在病情上减轻患者的伤痛算一种仁心。努力减轻患者焦虑,让他们注意力不再只关注病情,而是能够关注到身边人和事更是有温度的是一种更大的义举。

“帮助他人,成就自己”,也是这段话让关泽宇在来到重庆之后,在工作之余,继续寻找着各种志愿者活动,包括加入山城志愿者组织。他从事志愿者活动的目的很简单,衡量一项活动是否有意义,就是去看是否可以真正帮助到有需要的人。即便投入产出不成正比,可能他在那里干活干了一天,只帮助到一个真正需要帮助的人,他也会觉得自己那一天也没有虚度。

关泽宇在经历了如此多的志愿服务之后,收获了在职场以外的新的社会服务经验,也对社会上的“志愿无用论”有着自己的看法:“志愿没有酬劳是反应一个人的价值观的问题。人们生活在这个社会上,所从事的各种各样的生产生活活动,按照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划分,用酬劳或者占用时间来衡量的多半属于生理和安全范畴。因此,志愿者活动更应该被放到尊重和自他实现层次。同时,志愿者的形象应该是自己。那些认为志愿服务无益的人也应该多做一些利他的事情,等他们自己遇到需要别人帮忙的时候,可能也就人来帮助他们。从而渐渐地形成一种社会风气,互助的正气。”

并且,关泽宇跳出问题本身来看问题,他认为社会上志愿者仍然很少是因为没有形成很好的良性机制和政策引导,让那些有心来做志愿者的人们可以安心地提供义工服务。要么被一些团体“玩坏、玩偏“,要么组织单位是上行形式主义。他希望有一天像山城志愿者这样真心筹办志愿活动的组织可以遍地开花,志愿活动会越办越正规,社会发展得越来越好。

【志愿者说】彭友林——小小志愿帮助他人

彭友林——小小志愿帮助他人

亲爱的听众朋友,你们好,欢迎收听山城志愿者开设的故事栏目志愿者说第136期,我们将在这里给大家分享志愿故事,传递志愿精神。我是今天的讲述者张玉,今天与大家分享的是彭友林的故事。

彭友林是深圳翌日科技有限公司的一名普通员工,是一名程序猿,性格沉稳内敛,做事注重细节,习惯及时总结复盘活动中的表现。特别是在渝西小家志愿服务中,如果彭友林是某期活动的领队,他会特别要求志愿者在活动结束以后,总结一下本次活动的优缺点,由此注意他们提到的需要改进的地方,吸取经验以便下次活动做得越好。

因为彭友林是一名社会志愿者,不像现在在校的大学生,有充裕的空闲时间做志愿者,彭友林只有周末能抽出时间,但他也甘之如饴,倾尽自己的热情于各项服务活动当中。彭友林加入山城志愿者比较早,最开始参加了很多活动,如敬老院生日会、关爱白血病儿童活动、渝西小家等等,后来由于工作繁忙,便只专注于渝西爱心课堂。但只要彭友林有时间,周六的活动基本上都会到场。

彭友林喜欢与孩子们交流,无论是最开心、最有成就感的事情,还是最伤心、最难过的事情都跟渝西爱心课堂相关。这张照片(见下图)是彭友林在2018年留下来的,他当时去渝西小家给孩子们上手工画画课,最后小朋友们在需要完成的手工画上写一句话,然后把他亲手送给他们最重要的人。但这个小朋友留在作品上的这句话使彭友林惊呆了,看到小朋友未经自己的引导懂得真诚地感谢感恩,在那一刻,彭友林是感到特别开心和有成就感的。

每次去渝西小家,当小朋友看到彭友林,要拉他的手,用不太协调的姿势想跟他打招呼的时候,彭友林都会感到特别难过。每个孩子都是上帝钟爱的天使,怎能忍心他们带着痛苦降临人间?希望这个社会能给这些孩子更多的关爱和善意。

其实做志愿的初心,是因为彭友林曾经在困难的时候,也曾被陌生人温柔对待过,彭友林希望这份善意能够继续传递下去。

在彭友林心目中,志愿者是一群温柔的、耐心的、细心的、可爱的人。彭友林希望把下面的话送给正在参加或者考虑加入山城志愿者的志愿者们:

志愿者是年龄跨度很大的一个群体,囊括了五湖四海、各行各业的人,服务对象也纷然不同。希望每个志愿者都能量力而行,做事冷静有条理,并能多一些耐心和细心去服务他人。最后希望大家能够坚持将爱心传递下去。当然在整个过程中,身为志愿者也会收获很多来自陌生人的善意和鼓励,对个人的成长也会有很大的帮助。

志愿者说|张莲——志愿服务源于心,献出爱心在于行

张莲——志愿服务源于心,献出爱心在于行

自2018年正式开始参加志愿服务活动至今,张莲已经有五年的志愿服务经历了。作为一名大四学生,即便就业和考研压力在前,张莲同学仍旧热衷于志愿服务活动,用自己的耐心、涵养和乐于助人的精神,力所能及为有需要的人提供帮助。

她说:“在志愿活动中,当我能够真正帮助到别人,看到别人得到帮助后的开心和快乐,自己心中也会充满幸福和成就感。”谈到参加志愿工作的契机,张莲提到,曾经她参加了一个志愿者服务协会的宣传活动,在工作人员的宣传中,她切身体会到了志愿者们无私奉献的精神,这也激励着她参与到志愿服务中,以奉献自己的爱心。

五年时间里,张莲参加了许多志愿服务。在七彩课堂志愿的小朋友辅导服务活动、全国劳动教育研究院成立大会志愿活动等各种活动中,张莲都秉持着耐心细致的态度,为小朋友们讲解题目、主动和参会老师沟通做好接待等等,不论是在参加志愿服务还是在平时,她都会努力帮助他人。当然,过去的志愿服务活动也不总是顺利且充满快乐的,当其他人对张莲的工作抱有怀疑、不理解的态度,又或者因为自身经验不足、能力有限没办法及时帮助到其他人时,张莲也会觉得非常伤心难过,但这些并不会成为她在志愿服务道路上一直走下去的阻碍。她认为,虽然志愿活动没有酬劳,而且往往会占用很多时间,但她自己并不后悔,因为她参加志愿活动的初衷就是希望自己的力量能够给社会带来更多的爱,在参与志愿服务工作的过程中,提高综合素养,为社会服务尽到一份作为公民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对还未参与到志愿服务中或者正在参与的小伙伴们,张莲呼吁大家“志愿服务源于心,献出爱心在于行。”从小事做起,从自己做起。未来只要有空闲时间,她依旧会积极参与到志愿服务活动中,共筑“心连心”的和谐社会。

【志愿者说】刘禹彤——法与爱的平衡

刘禹彤——法与爱的平衡

亲爱的听众朋友,你们好,欢迎收听山城志愿者开设的故事栏目志愿者说第125期,我们将在这里给大家分享志愿故事,传递志愿精神。我是今天的讲述者司文,今天与大家分享的是刘禹彤的故事。

刘禹彤是来自西南政法大学法学专业的一名学生,涉猎广泛,喜欢演奏吉他、钢琴等乐器,喜欢画画,特别是水彩。并且,她会在课余时间看小说,最近在看《绝对不在场证明》和《送法下乡》,刘同学谈到,这种基层法治建设非常吸引她,以后也希望往这方面发展。同时,刘禹彤也喜欢一个人在某个街头不经意的散步,喜欢一个人观察人生百态,最爱的是人们脸上灿烂的笑容,在她看来每个笑容都会让她一天快乐,她总是在以深邃的善良的平和的目光看待芸芸众生的酸甜苦辣。平时也喜欢看动漫,还在学习日语,学习其他国家的语言也是她的乐趣之一。

喜欢小动物的她,家里有一只小猫和一只乌龟,也会经常投喂舍楼下的猫猫。她说:“虽然它们不认识我,而且见到人有时也跑得远远的,但是我很喜欢它们。”这样一个温柔的人,在谈及志愿者初衷的时候,刘禹彤说:“我主要想做一些对社会有意义的事情,结交更多志同道合的小伙伴,也可以充实自己的课外生活。其实我在高中时就了解了山城志愿者,但其中的活动很多都要十八岁以上才能参加,就没能参与,大学之后便成为了志愿者的一员。我的专业是法学,我认为法学其实和志愿者挺像的,都是利用自己的专业技能或是奉献回报社会,匡扶正义,惩恶扬善。虽然志愿者的力量很小,但如果服务的对象因你的存在而变得更好,就会有满满的成就感。在学习之外,我也会参加基层普法的活动,希望能用自己的专业真正的服务社会。”不禁让笔者想起张明楷教授引用卡尔·恩吉施的名言——心中充满正义,目光不断往返于事实与规范之间。

在志愿经历的收获上,刘禹彤参与了很多志愿活动,她曾为独居老人做饭,也曾位于抗击疫情前线进行志愿服务,也参加过社区普法宣传、心理团铺活动、井盖绘画等等活动。刘禹彤认为,作为志愿者不仅需要一个无私奉献的心,还需要有包容精神。“参与志愿活动肯定不是一帆风顺的,遇到困难时,我们需要以包容之心去面对。此外,还需要做一个有同理心,能够共情的人,如果只是下达任务,机械完成,这并不能达到我们志愿服务的目的,志愿服务是充满爱的,除了物质上的帮扶外,我们应该在心灵上给予对方帮助。”

比如刘禹彤经常参与的敬老院中的志愿者活动,她认为如果只是去扫扫地,做做清洁,不一定能使老人们感受到很多的关怀,志愿者们应用心服务,应多陪陪老人们说说话,聊聊天,要采取真正有效的方式使他们在心灵上感受到社会的关爱与重视。而在陪伴老人的同时,刘禹彤也感慨自己与父母距离较远而少有陪伴,珍惜家人,珍视当下,珍爱每一个人,这也是她收获的一个重要人生笔记。

目光充满温柔与坚定,心中的法与爱旗鼓相当。刘禹彤会继续秉持她的正义信念与治法志向,贯彻爱与真实于每次志愿活动中。

【志愿者说】李媛——被温暖是一种幸福

李媛——被温暖是一种幸福

亲爱的听众朋友们,你们好,欢迎收听山城志愿者开设的故事栏目志愿者说第123期,我们将在这里给大家分享志愿故事,传递志愿精神。我是今天的讲述者孙茈旸,今天与大家分享的是李媛的故事。

今天的主人公是李媛,来自重庆第二师范学院供应链管理专业,平时喜欢绘画,做手工和品尝美食。在生活中她不仅开朗,而且率真。李媛最初参加志愿活动是想增长个人的见闻,也想充分利用自己空闲时间为社会做出一些贡献。她参加了许多活动,有地球日保护活动、长江鲟鱼保护活动、公益义买、学雷锋关爱老人、照母山景区劝导、科技馆讲解服务活动等。

在这些活动中让她影响最深刻的是在2021年3月参加学雷锋关爱老人的活动。当时她们在沙坪坝区拜访一位70岁的住在顶楼的爷爷。她说,在与这老人的交流中令她感受颇多。她回忆道,“那位爷爷说自己在顶楼种植了许多东西,出于好奇心,我们随爷爷一起登上了顶楼,简陋的钢筋焊接成的梯子连接着一片爷爷自己的世外桃源。顶楼上老旧的木制鸽子房早已没了昔日的喧闹,而陈旧的木盆承着土在寒风仍劲的春天里孕育着生的希望。爷爷的亲人只剩一位身处远地的外孙女,昔日的邻居好友也随着小区的拆迁而离开。雨幕中、废墟里,两栋未拆的楼房紧紧相依,离开时,我们已经走了很远,我回头望时,顶楼的窗子旁一位老人探着身子,不停挥手。一瞬间,我思绪万千。”当生活像一首歌那样轻快流畅时,笑颜常开乃易事;而在一切事都不妙时仍能微笑的人,才活得有价值。李媛希望自己的服务能为这些老人带来快乐,更希望有更多人能来陪伴他们,让他们面对人生的黄昏时仍能常带微笑,活在自己的春天里。

“被需要是一种幸福”,在志愿活动中,李媛深有体会。库切曾说过:“每个人都是一座孤岛。”在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连接越来越难,人们越来越向他人封闭内心,各自堡垒高筑。但在志愿活动中,她与许多人沟通,即使只是短暂的交涉,这些良好的人际关系、陌生人之间的善意与给予他人温暖的时刻都让她感到深深的快乐和满足。

不管怎样的事情,都请安静地愉快吧!接受人生,李媛想要勇敢地大胆地,而且永远地微笑着,为这个社会作出改变而努力着。

【志愿者说】曹放——善之功不为难,难于不懈付年年

曹放:善之功不为难,难于不懈付年年

亲爱的听众朋友,你们好,欢迎收听山城志愿者开设的故事栏目志愿者说第120期,我们将在这里给大家分享志愿故事,传递志愿精神。我是今天的讲述者李思宇,今天与大家分享的是曹放的故事。

曹放,目前就职于国家电网下属单位重庆市送变电工程有限公司,平时爱好搏击、踢球,性格外向,喜欢广结好友。他说:“平时休息的时候,与其在家玩手机、刷视频,不如去社区帮帮力所能及的忙,既能利用好空余时间,还可以结交到许多志同道合的好朋友。”

曹放说,令他最印象深刻的一件事情,莫过于8月29日那次抗疫志愿服务活动。29日下午,曹放和其他几名志愿者前往沙坪坝区学林雅苑小区支援疫情检测,他们主要负责盘查所在卡点来往车辆的驾驶员和乘客的核酸检测报告以及渝康码状态。盘查刚开始时十分顺利,但是正当一切有序进行时,曹放盘查出一辆出租车的驾驶员是黄码,两名乘客也没有48小时核酸检测报告。这辆车在曹放的劝阻下,仍然执意冲卡,甚至冲撞到曹放的身体。但他并未因此害怕退缩,而是勇敢地站在车头前面让司机停车。最终,在协警的帮助下恢复了现场秩序。这是最让曹放印象深刻的事情,他再次体会到身为志愿者,自己所肩负的责任与担当。

对曹放来说,这些志愿服务活动带给他许多思考:一是做志愿者要具有有爱心、有耐心、乐于助人的品质,想被服务者之所想,急众人之所急,更好地让被服务者感受到志愿服务带给他们的获得感、幸福感,而不是浮于表面的形式主义;二是做志愿活动要有奉献社会、不断学习的自觉,通过参与志愿工作,为社会、他人提供帮助,尽自己作为公民应尽的责任的义务,与此同时,不是每份志愿工作都是自己擅长的,要做好每份志愿工作,就要不断学习新知识、学会与人相处、自觉锻炼组织领导力等,更好地服务他人和回馈自身。在丰富生活体验间帮助他人,在亲身实践间加深对社会的认识,这对志愿者本身的成长和提高也十分有益。

曹放坚信,社会上的每个人都会对自己身边的人怀抱着感谢之情,一个个平凡而朴实的山城人也会通过加入山城志愿者组织等方式积极行动,互学习、互努力、共付出、共奉献。

【志愿者说】黄思文——植欢愉若干,还炽热丝绕

黄思文——植欢愉若干,还炽热丝绕

亲爱的听众朋友,你们好,欢迎收听山城志愿者开设的故事栏目志愿者说第 一百二十期,我们将在这里给大家分享志愿故事,传递志愿精神。我是今天的讲述者郑婧雯,今天与大家分享的是黄思文的故事。

黄思文是一名青海民族大学的大二学生,今年19岁,虽然性格有点慢热,对待生活以及其中的挑战却是保持着极其阳光积极的态度。这种性格就像在百草深处掩藏的一朵朵小小向日葵一样,给她周围的人们带来柔软的温馨与抚慰。在日常生活中,她既享受多彩多样的综艺节目中那些欢声笑语和精彩瞬间,也享受在羽毛球场挥洒汗水、夺得胜利的自豪与青春,在年轻气盛的年纪,她用独特的方式留下自己的印记。

通过同学的介绍,她加入了重庆山城志愿者组织,这也是她经过深思熟虑的决定,她希望能够加入一个比较正规、得到社会认证的机构,一方面是对自己安全的考虑,另一方面她希望自己的努力都能够切实地辅佐于社会而非行动仅浮于表面,幸运的是,山城志愿者切实地满足了她的要求。

再加入山城志愿者后,她参加了少儿图书馆志愿服务、给老人送“福袋”志愿服务、蒲公英志愿服务、科技馆志愿服务等活动。其中她印象最深刻的是少儿图书馆志愿服务,当时她在图书馆内整理书籍,看到很多家长陪着小朋友们来到这里读书,黄思文觉得十分温馨,她提到还有一点原因就是那天确实真的太累了,在疲惫中收获往往会使人印象深刻。其次是蒲公英志愿服务,因为在这里认识了许多有责任有担当的志愿者,在服务期间黄思文感觉乐趣颇多,受益匪浅。

在参加了许许多多的志愿者活动以后,她对志愿服务的意义也有了越发深刻的理解。她说道:“首先我觉得,有这样一个正规平台能使志愿者们和被服务人员能相互帮助是特别暖心的。其次在我做志愿时,其他志愿者们都很热情,让人感到很温暖。被服务的对象与我们也是相互尊重,让我真正感受到了志愿服务的意义与乐趣。希望能用自己的小力量创造出更大价值。”


志愿者说|陈一凤——去爱吧,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陈一凤——去爱吧,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亲爱的听众朋友,你们好,欢迎收听山城志愿者开设的故事栏目志愿者说,我们将在这里给大家分享志愿故事,传递志愿精神。我是今天的讲述者   ,今天与大家分享的是陈一凤的故事。

今天讲述的志愿者来自四川外国语大学英语专业,在生活中,她不仅喜欢搏击格斗,还喜欢音乐写作;在志愿服务里,她以真挚的情怀与每个素不相识的人拉起一根温暖的线。她就是陈一凤。

       谈及陈一凤志愿服务的初心,是付出与救赎。她要把最真挚的情感和热血付出给每一次的志愿活动,最终它们堆积在一起,期待有一天可能会救赎自己摇摇欲坠的灵魂。陈一凤说,她很喜欢的韩红在自己外婆去世后说:“既然这个世界上没有人爱我了,那我就去爱别人。”而陈一凤当初也有相似的想法,她努力想让在每一次活动中遇到的人都感受到被爱,也相信微弱的光也可以成为某个失落时刻的慰藉。

曾经参与的关怀失独老人活动令她最为印象深刻。她和几位志愿者拜访一位老人,为他做饭和打扫卫生,临走时陈一凤握着爷爷的手,反复叮嘱他要记得去厨房关火,因为陈一凤为他煲了鸡汤,爷爷也笑盈盈地反复答应她。可惜有一次陈一凤想去见见爷爷时,碰巧他不在家。在那以后,陈一凤每次路过那个地方,都会想起他……陈一凤希望以后还能有机会参加这个活动,希望还能再见到那位爷爷,让他知道他并不孤独,还有人一直在牵挂着他。

最后,她分享了自己对志愿服务的理解以及对她的意义,她认为志愿服务最大的意义好比是在水泥地里刨土种花——她收获了无数次浇灌的快乐,也会被那些简单纯真的情感和爱感动。谈及此处,她不禁有些动容:“那些脱离社会现实利益的小雨点,落入我眼中就变成滚烫的泪水,我希望越来越少的人遭受痛苦和不幸,希望那些伤口都能被人用温暖和善意去抚平。无论我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我在志愿服务中都获得了很多很多,尤其是精神上的抚慰,我很感激这一切。”

       我们也想对满怀热情与善意的陈一凤说:去爱吧,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志愿者说|罗东梅——在做志愿的路上传递爱与关心

罗东梅
——在做志愿的路上传递爱与关心


亲爱的听众朋友,你们好,欢迎收听山城志愿者开设的故事栏目志愿者说第113期,我们将在这里给大家分享志愿故事,传递志愿精神。我是今天的讲述者张玉,今天与大家分享的是罗东梅的故事。

罗东梅是一位平面设计师,她爱好唱歌、绘画与书法。她是一个很感性的人,感动会哭,开心也会哭,喜欢交朋友,内心善良,她同情人间疾苦,希望自己能尽微薄之力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尽自己所能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是她参加志愿者的初衷,而心存善良是她认为是参加志愿者必备品质。她也跟我分享了她丰富的志愿服务经历:2016年参加江西省儿童福利院志愿者服务;2018年参加梅明社工敬老院志愿者服务;2019年参加重庆山城志愿者服务,至今为止一直担任渝西医院志愿者领队,也参与过很多其他活动。

在谈及最令罗冬梅记忆深刻的是爱心接力的那次志愿者活动。因为在活动过程中有一个从四川阿坝来的父女来儿童医院救医,由于父亲不会重庆话,由罗冬梅来和医生进行交流。小女孩身患重病,医生当时诊断手术机率只有10%,但这位父亲坚持饿着肚子在手术室外等了六个多小时,最终手术成功,小女孩疗养一阵子就可以出院,罗冬梅知道后感到如释重负。但没有想到的是,罗冬梅却在几个月后收到孩子去世的消息,小女孩一直与罗冬梅保持联系,她的突然离开让罗冬梅无比悲伤,而现在罗冬梅只希望她在世界的另一端过得无忧无虑,无病无灾。



在问她对于看待很多人认为做志愿服务是没有意义的、浪费自己时间的事情这一社会现象,她是这样回答的:“有的人觉得志愿者没有意义,当然不排除有的人确实把这个当成善良的一个工具,只是为了展现给别人看,这一部分确实是没有意义的。但是也有很大一部分人是真心为了帮助别人,不求回报,只是为了尽自己最大能力去帮助别人。我觉得是有意义的,取决于你是否真心。”

志愿者说|何小莲——爱心是志愿者最好的舞台,奉献是志愿者最美的语言

何小莲——爱心是志愿者最好的舞台,奉献是志愿者最美的语言

亲爱的听众朋友,你们好,欢迎收听山城志愿者开设的故事栏目志愿者说,我们将在这里给大家分享志愿故事,传递志愿精神。我是今天的讲述者张玉,今天和大家分享的是何小莲的故事。

灼灼荷花瑞,亭亭出水中。来自重庆医科大学护理学院的何小莲是个准大二的学生,主修护理专业。何小莲性格活泼而不失稳重,慢热内敛而充满干劲。平时的闲暇时间喜欢游玩,领略不同地区不同景点的美好风光。除此之外,何小莲还热衷于用照片记录生活。进入山城志愿服务中心不久的她就碰上疫情封校,很难得才能出校一次。但即便身逢如此特殊的时间点,何小莲仍旧心怀志愿者精神,心系校园疫情防控。而等疫情稍缓,她便毫不犹豫地将自身投入到山城志愿服务活动中。

在何小莲参加过的志愿活动中,最让她印象深刻的就是以九龙坡区公园为主要活动地点的河流净滩活动。活动地点的公园美景,志愿者同伴们的互相扶持,清理垃圾后的满足感都让何小莲觉得非常有意义。其实这些河流本应该都是碧波绿水,可惜的是在城镇开发的过程中,人们没有重视对河流的保护。居民们被河流的美景吸引而来,离开后留下的却是不属于这个地方的垃圾。这些垃圾不但污染了河流本身的生态环境,散发出来的气味也影响到周围人的居住。因此,何小莲觉得,通过自已行动如果可以为保护环境做出贡献,那将是非常有意义的。毕竟一个人的力量或许微小,但当大家凝心聚力,这种力量将压山挡浪,所向披靡。

正如一首诗所言,“我,是一名光荣的青年志愿者,/我们,是光荣的青年志愿者。/没有豪言壮语,不招摇显赫,用无言的大爱感动着河山。/ 没有薪金报酬,且低调缄默,把无私奉献变成躬身实践。/我们,在脚步踢踏声中追索,守护共同的诺言。/我们来自四面八方,拥有一个共同的志愿奉献、友爱、互助、进步。/我们是青年志愿者,以真诚无私的心,结美丽善良的缘。/世界没有想象的那么完美,就像月亮也有残缺。/人生没有预想的那么灿烂,就像春天也可以下雪。/但是,不要让我们的灵魂破裂,不要让我们的热血冷却。/我们的心相连,这就是缘。/我们的手相握,这就是歌。”何小莲热爱志愿工作,更希望自己能以生生不息的热心奔赴于一个个志愿活动,延续世间温情。

何小莲认为,对志愿者们来说,遇到别人不了解志愿活动甚至是误解自己的付出是很常见的事情,但她坚信事实胜于雄辩。当志愿者们怀揣着爱心忙碌在社会公共事务中时,当志愿者们用行动彰显奉献精神时,或许一切都尽在不言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