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听众朋友,你们好,欢迎收听山城志愿者开设的故事栏目志愿者说第139期。他们将在这里给大家分享志愿故事,传递志愿精神。我是今天的讲述者蔡方凌,今天与大家分享的是关泽宇的故事。
关泽宇是一个完美主义者,他乐于分享,也执着坚毅,认为凡事要么不做,要做就要做出个样子,一旦认准了某件事或者一个道理,旁人很难让他改变想法。
说起关泽宇与志愿活动的结缘,他2012年大学毕业,就加入了一家跨国啤酒生产公司,在新疆开始了他的职业生涯, 又偶然发现了自治区图书馆。刚开始只是去借书看书,后来了解到他们那里还在招募图书管理员,于是他做义工一直做到工作调任离开了乌鲁木齐。他回忆道:“现在回过头去看,不得不说那一段义工的经历对我影响颇深。以至于后来,无论我去到哪个城市工作,在业余闲暇时间总会去寻找类似的志愿者活动,在自己能力范围之内,尽可能地去帮助到有需要的人。在从事志愿活动的过程中,可以学以致用,将在学校、书本上学习到的各种知识,翻译成简单实用的行动,回馈给社会,给社会起到积极作用。”

在新疆之后,他在昆明又工作了4年的时间,期间经过培训后,还成为了一家医院导诊台的志愿者,每个周末值班时,望着来来往往那么多焦急的患者及其家属,真的希望自己可以做的更多,然后,那次活动的组织者给他们分享,在医院里,不仅仅在病情上减轻患者的伤痛算一种仁心。努力减轻患者焦虑,让他们注意力不再只关注病情,而是能够关注到身边人和事更是有温度的是一种更大的义举。
“帮助他人,成就自己”,也是这段话让关泽宇在来到重庆之后,在工作之余,继续寻找着各种志愿者活动,包括加入山城志愿者组织。他从事志愿者活动的目的很简单,衡量一项活动是否有意义,就是去看是否可以真正帮助到有需要的人。即便投入产出不成正比,可能他在那里干活干了一天,只帮助到一个真正需要帮助的人,他也会觉得自己那一天也没有虚度。

关泽宇在经历了如此多的志愿服务之后,收获了在职场以外的新的社会服务经验,也对社会上的“志愿无用论”有着自己的看法:“志愿没有酬劳是反应一个人的价值观的问题。人们生活在这个社会上,所从事的各种各样的生产生活活动,按照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划分,用酬劳或者占用时间来衡量的多半属于生理和安全范畴。因此,志愿者活动更应该被放到尊重和自他实现层次。同时,志愿者的形象应该是自己。那些认为志愿服务无益的人也应该多做一些利他的事情,等他们自己遇到需要别人帮忙的时候,可能也就人来帮助他们。从而渐渐地形成一种社会风气,互助的正气。”

并且,关泽宇跳出问题本身来看问题,他认为社会上志愿者仍然很少是因为没有形成很好的良性机制和政策引导,让那些有心来做志愿者的人们可以安心地提供义工服务。要么被一些团体“玩坏、玩偏“,要么组织单位是上行形式主义。他希望有一天像山城志愿者这样真心筹办志愿活动的组织可以遍地开花,志愿活动会越办越正规,社会发展得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