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者肖杭禹:余生,坚定且温柔

亲爱的听众朋友,你们好,欢迎收听本期的志愿者说,这里是山城志愿者之家,分享和传播山城的温暖!今天为大家分享的是肖杭禹的故事。

我是一位21岁的来自长江师范学院现代农业与生物工程学院生物科学专业的肖杭禹。也是一位喜欢阅读、写作、爬山 。目前有600余本书,希望有生之年实现藏书三千的梦想。

我学的是生物,希望自己是一个文理兼修的人。我认为:生物是我理性现实的左岸,文学世界是我安宁感性的右岸。我也喜欢从山脚一口气爬到山顶,当山风掠过发梢的感觉;相信万物有灵,尤其喜欢雨后的森林,喜欢阳光下青草混着泥土的气息。


我是一个性格比较自来熟,能够很快去融入适应不同的志愿活动要求,和一起做志愿的小伙伴们共同完成任务,很喜欢听不同年纪、身份、职业的人讲他们的志愿故事和人生经历。也是一个比较有耐心的人,愿意花四个小时完成一份活动时间只有1个小时的策划书,很喜欢到少儿图书馆当志愿者,回答小朋友的问题;帮借书的家长找书、不断地整理书册、分拣书籍会让我自己觉得时光温柔和岁月安好。


谈及志愿服务的初心,肖杭禹说:“当初疫情之间在家学习 在一个从小一起长大的朋友介绍的契机下 开始有正式的机会参加志愿服务 初心是希望有机会感受不一样的生命形态 相信每个人微小的努力 可以让温暖传递”。在我的心里温良是参加志愿服务的必备品质,我本人也做到了。“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生命个体,我们因为共同的志愿活动相聚,所以无论以怎样的初衷参加志愿服务,只要我们是一个善良的人,愿意做一些微小而力所能及的事就是最好的过程。”

参加学校的支教志愿活动是令我记忆最深刻的,“多次参与学校附近涪陵区小学的支教志愿服务,为他们准备小卡片等小礼物,送上自己的期望与祝福。作为一名师范生,喜欢站在讲台上的感觉,更是深刻理解当一名老师的不易。作为讲课老师时,从选题、写教案、确定教学素材与用具到真正走上讲台上课,与小朋友们互动再到分开,每次都会有全新的体验。记忆最深刻的是一次上课时由于未把控好课堂氛围导致小朋们异常活跃甚至课堂失控,最后把班主任吸引过来才稳定了课堂,那一刻觉得很对不起班主任,站在她的面前像个犯错的学生一直道歉,但是班主任并没有责怪,只是说以后上课要注意教学环节的把控,对小朋友的鼓励要适当,尤其是物质鼓励。当纪律老师时需要配合讲课的支教老师管理课堂纪律拍照记录课堂优缺点,完成课后反思。记忆最深刻的是有一个最后一排的小朋友,上课的时候一直玩自己的橡皮、铅笔,不听老师讲课,对我的提醒也未加过多理会,那一刻深刻怀疑自己的能力,不能让小朋友回归课堂本身,而支教的时间也相对较短,最后只能有些难过地看了一眼那个小朋友就离开了。支教最大的收获:孩子们的热情真挚与好学:学校老师的宽容理解与帮助:支教小伙伴们一起备课、上课、课后反思的友谊与来回路上共看一段风景的美好。


最后我想分享了自己对志愿服务的理解以及意义,让我相信这个世界没有那么糟糕,有很多人都在看得见和看不见的地方做着温暖的事;我可以和一群同样喜欢做志愿的人一起工作,闲暇之余一起游玩,度过时光也收获成长;我可以接触到很多优秀的志愿者,聆听他们的故事,感受不一样的生活经历和认识不同的生命形态,找到不同的自己。我相信,温良是每一个中国人刻在骨子里的优秀品质。从小到大,我们都接受着这世界来自他人或多或少的帮助与善意。所以,若是有合适的契机和途径,学有余力、工作之余、闲暇之余,相信会有很多人愿意投身志愿服务。

详细故事内容,浏览下方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