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听众朋友们,你们好,欢迎收听山城志愿者开设的故事栏目山城之友说第7期,我们将在这里给大家分享志愿者故事,传递志愿精神。我是今天的讲述者孙茈旸.今天与大家分享的是陈可琪的故事。

陈可琪就读于西南政法大学,主修法学和金融学双学位专业,是一个妥妥的学霸。在尝试寻求自我突破的道路上,她悄然开始了和重庆山城志愿者之家之间的故事。在加入山城志愿者之前,陈可琪同学参与的志愿服务的次数并不多。然而,在寻求自我突破的强烈意愿下,在寻找帮助他人的意义、体会世间人情温暖的动机驱使下,在能够找到鼓励自己不断前行的一个动力的需求下,她坚定地选择了加入山城志愿者之家,成为了一名真正的志愿者。
兴趣广泛已经不足以用来形容她。摄影是她的最爱,画画她坚持了四年;她喜欢沉溺在浩瀚的书海,也热爱思维碰撞的辩论,正是这些热爱让她在大学里取得了一项又一项成绩。对于生活,她是乐观的;对于万物,她是包容的;对于学习,她是执着的;对于工作,她是有责任感、有耐心的;而对于朋友,她永远是善于倾听的。
对于如何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志愿者,陈可琪给出了自己的见解。首先要有耐心,只有耐心地倾听他人的诉求,才能够更好地解决他们的问题;其次是包容,在志愿服务中会遇到许多不一样的个体,彼此包容与互相体谅,是一起进步的秘诀;还要有责任感,始终坚持这样的无偿服务需要我们要具备有使命、有担当,自觉履行志愿者义务的责任感;最后,还要有爱心与同理心,切身地把自己置于服务对象的位置,去体会到他们的情绪,感受他们的感受。

学校的艺术宣传、照母山森林公园项目、渝西小家爱心课堂……尽管已经参加过了各种各样的志愿活动,渝西小家爱心课堂却是令她最难忘的一次。没有接触这些特殊儿童前,她一直觉得自己和这些特殊儿童的交流会是畅通无阻,可事实却和她想象的远远不同。与孩子们接触后,她发现他们无法给予她一个迅速及时的反馈,但是他们沉浸在自己的小小世界里时散发着自己的可爱。在这个小小世界里,他们的每一分喜怒哀乐都被放大或缩小,他们播种着常人无法理解的快乐,哭泣着我们嗤之以鼻的悲伤。每当有孩子主动和她说话,她都会诧异又欣喜,被倾听、被理解是她那刻最真切最深刻的感受。这群孩子的童年,在医院里被消磨得太久太久,作为他们能接触到的为数不多的人之一,陈可琪希望能够在短暂的服务时间里,给予他们最多的温暖,让他们感受世界的善良,相信世界的美好。

“志愿服务给我展现了世界的多面性,让我真正意识到,我眼中生活了十九年的世界里,其实是被自己的经历过滤过的,是不全面的。在亲身参与了一次次志愿服务后,我对世界的认知开始逐渐深入起来。我感知到自己正在走出自己的象牙塔,也开始用心灵触碰更多的人间冷暖。志愿服务让我提升了自己的能力,给予了我更为包容宽和的心态和更加平和的目光去对待每一个与自己不同的个体。”这是她经历了一次次志愿服务后最真切的体会。
陈可琪告诉我们,志愿服务从来不设门槛,因为其内核是帮助他人。志愿活动也不应该拘泥于形式,随手捡起的垃圾、真诚地搀扶老人……只要诚心诚意,这些简单的行为其实都是志愿。在当今的社会中,功利成为了许多人的追求目标,功利很重要,但不应成为她人生的终极价值。她认为,在社会的交涉过程中,作为社会性动物的我们需要不断地调整看待世界的方式,而志愿服务就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极佳的机会。当我们开始不断坚定地向着更好的自己前进,这本身就是一种莫大的进步和收获。
